中国文化论文:中国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与发展

daixie 916 0

  摘要:中国历史的隋、唐、五代、宋朝建筑文化达到巅峰,分析中国古代建筑中特点及共性,从古代文化思想、艺术审美、封建王权制度等方面分析中国文化与中国建筑的关系。中国古代建筑在文化上追求“天人合一”,比如福建土楼、宫殿的飞檐翘角、北京四合院、中国园林在建筑形式上尊重伦理道德、长幼有序,而又顺应环境及人的需求。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所蕴含的深层人文精神,还有待从文化哲学层次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中国5000年历史灿烂文化,特别是在盛唐和宋代时期,建筑文化也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巅峰。中国建筑艺术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目前尚且存在着许多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包括宫殿、民居和庙宇等,是中华民族和世界建筑文物中具有特殊风格的建筑瑰宝。

  一、中国古代建筑特点

  中国古代各民间建筑达到顶峰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中国历史的隋、唐、五代、宋朝建筑文化达到巅峰。

  盛唐时期的建筑,无论是宫殿和陵墓,还是民居和庙宇,都将大气雄伟和粗犷简洁的建筑风格融合到一起,无不显露着文化的包容。比如:长安城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在当时是中国古代最为繁荣文明的城市,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宫墙,宫墙可站岗放哨,可通行走马,可御敌甚至围攻,至今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实地看到遗存的古代建筑。大唐盛世时期的宗教建筑风格也十分有特点,例如现存西安的大雁塔就是这个时期的经典建筑。唐朝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日趋成熟,建筑与雕刘装饰进一步融化、提高,创造出了成熟的建筑风格。

  到了宋代,建筑风格变得精巧华丽仿佛宋朝的文风一样婉约含蓄华而不实。但是,宋代时期保留下来的宫殿和庙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布局和造型都风格成熟,实用与美观并存,特别是雕塑和壁画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由此可见,在中国建筑最顶峰的隋朝、唐朝和宋朝,建筑与文化相辅相成,古代建筑技术上呈现出超越同期各国的发展水平,是朝代中国家经济实力和文化繁荣的象征。

  二、中国文化与中国建筑的关系

  1.中国古代建筑满足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需求。建筑是不同于文字的另外一种表述语言,通过视觉感官达到文字所无法企及的文化内涵,在建筑中蕴含了祖先深邃智慧和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不懈追求。中国建筑中“墙”无所不在,反映了封闭的民族心理,在文化上具有防御性、保守性、封闭性等特征。比如:目前在中国福建等地尚存的约三千余座的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中国闽南文化传统民居代表建筑,以圆形土楼为主,还有分布方形和交椅形土楼形成了世界独一无二的土楼群建筑样式。古代福建属于南蛮之地,资源十分有限,当时的闽南人多以部族为小团体居住来抵御外来者的侵占,包括抵御未知的物种侵袭。建立的土楼在布局选址上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选择向阳避风、临水近路以利于生活、生产,土楼外围用土和鹅卵石修建得高且光滑,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防止外人攀爬进入,同时利用当地的山区高低不平的特点构筑形式多样的土楼,不仅节约建筑材料,同时木、土、石混合构建十分坚固,具有较高的防御性。土楼中按八卦图设计典型代表是湖坑镇洪坑村振成楼,不仅楼中有楼,楼外有楼,而且外楼48间每卦6间设置“巽卦”“乾卦”的格局,楼内大厅、天井和大门设置符合八卦中的阴阳两极,天地人三才等八卦奇偶数,建筑设置完美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2.中国古代建筑满足古代艺术审美。中国古建筑材料受当时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所限制,建筑多以木材,搭配一定比例份额的土石而成。中国古代的建筑师开始是工人,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加入了知识分子,后来有了专门的建筑师,设计的建筑外观也逐渐具备艺术审美。比如,中国的宫殿和庙宇等建筑的屋檐下的所特有的构件叫做斗拱,主要作用是一个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的固定稳定装置,同时具备装饰美化效果,让建筑变得内容丰富、轮廓优美柔和、形式变化多样。建古人在建筑设计上的巧妙构思,建筑不仅适应内部结构的性能和实际用途的需要,更体现了一种融入大自然的和谐。比如:飞檐翘角的大屋顶作用是雨天顺利排除雨水、晴天能够遮阴纳阳,同时体现了"如翚斯飞"的美感,柱头外高内低的曲线形式让建筑显得优雅有内涵,巧妙的兼备了实用与美观,体现了传统文化追求多样性的艺术效果。

  3.中国古代建筑的尊卑伦理。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森严的等级的影响,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从建筑的朝向布局、空间大小和房间结构设计等各方面细节都显示着上下有序、尊卑有礼的政治伦理规范。比如:自先秦时期开始,历代的都城都建立在城市的中心,这是因为中心可以显示天子的重要和君主的高贵。官殿建筑中皇帝处理政务的“殿”的屋顶为重檐庑殿顶,与家人生活起居之处为"宫"的屋顶为重檐歇山顶。"宮"的建筑规模从大到小依次为皇帝、皇后及妃嫔,皇室家族内部的尊卑贵贱由此可见。同样民居也和此雷同,家长的地位和建筑的中心地位相适应。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四面而围,坐南朝北,分主院和二院,讲究主仆分明、长幼有序,是文化上极重伦理的体现。

  三、中国文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中国建筑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归根结底是人造产物,它必定要顺应环境及人的需求。从传统建筑上汲取文化和它们所反映的古代哲学思想,比如皇帝需要建筑反映他的统治很开明、能够久远,古代建筑师就想岀了用“河清海晏”这样的主题来满足皇帝的需求。建筑的产生源自于但不限于“栖身需求”,如果是仅仅为满足生存栖身需要,人类大可以和其他动物一样转入山洞、隐匿丛林,尽管远古时期确实如此,但人类显然没有止步于此,即便栖身洞穴之中,仍然留下了壁画、石器等早期的“文化符号”,这表明建筑的产生动因中,除了外界自然环境的逼迫之外,还是人的本能及需求演变的结果。例如,中国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天文、反思物候, 建立历法制度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这也直接影响了古代建筑的结构、方位、空间等因素的设计,较为突出的文化因素有风水、神话、巫术等。

  从现代人的视角观察,建筑的产生要依靠建筑材料、工具、空间等客观条件,这是典型的“物的建筑”认知结论,建筑绝不仅是客观因素的组合,而是功能要素、人文要素、体验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根据李约瑟提出的“中国建筑宇宙图案化”观点,古代建筑破土动工之前必须要择“吉时”,这是天文学对人类趋利避害心理上的一种映射。中国建筑文化内涵逐渐丰富起来,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因素作用下,“建筑”成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更是一种社会功能载体,如皇家建筑与小农建筑之间的差异,不仅反映在规模、高度、疏密、层次、色彩等方面,更反映出人的心理需求及社会地位。在中国建筑中,园林建筑占据重要地位。园林建筑“青砖红墙”是中国建筑重点代表。比如,古代吴国都城苏州、北京故宫天坛、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及留园作为历史遗存向当代人展示了中国古人在建筑(园林)领域的最美实践。同时,它们的美各有千秋,尽管都在践行着同一种文化理念,但就实践路径来说,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整体上,建筑是一种社会性存在,皇家建筑宏大雄伟、庄严肃穆,象征着“天命神授”,而园林则是一种人文性产物,如江南园林中小桥流水、亭台楼榭寓意着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结合以上,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就不难理解,是一种超出自然客观制约的人文精神,如风水宝地、祈福禳灾、敬畏神灵、宗族理念等,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中国建筑的独特审美标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所蕴含的深层人文精神,还有待从文化哲学层次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中国建筑是中国的传统的最美文化,具有很高的学术及应用价值。

标签: 中国文化论文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客服微信:jie5527c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