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daixie 432 0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历程中,人地关系及由此衍生出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在不断变化,而其重要性也愈发凸显。

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大。这时的地理环境决定着人类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此阶段中具有鲜明象征意义的是人们对日月星辰,山河土地加以神化并对其崇拜。例如生活在“阿佤山区”的佤族崇拜山。其中最崇拜的是公明山和焦山,视其为神山,称之为“父母”山。认为两座山是阿瓦族人的发祥地,也是抚育他们成长和生活的地方。而沧源佤族各村寨的神林,神秘幽静,是固定的祭祀场所。人类不能乱闯进深林,不能动用神林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土,否则就会收到神林的惩罚。当然,我们大家最为熟悉的“母亲河”—黄河,也是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突出表现。人类与地理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但不利于经济发展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也随之改变。人类开始单纯的把地理环境看作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而忽略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该阶段人地关系的对立导致了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在这一阶段的表现有,过度砍伐导致的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平衡被破环;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枯竭;过度使用矿物燃料导致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环境污染,生态破环,资环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

而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政策指导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各不相同。处于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的地理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且因发达国家的工业转移而加重污染。而发达国家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及人口素质使得环境状况大为好转。而城市与乡村的环境问题也各不相同。城市由于人口和工业活动的密集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污染,而乡村由于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生态破环的问题。由此亦可知,不同的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不同。

所幸,随着人口,资源与环境的问题日益严峻,人类逐渐认识到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共进的伙伴关系的重要性。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推动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方为上策。

而习近平总书记于20058月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无疑是该思想的代名词。生长在腾格里沙漠的“锁边绿色屏障”,见证三代塞罕坝人艰苦奋斗精神的“功勋树”,吴法图手中重新焕发生机的“绿色银河”,都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真实写照。于是我们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建立起“天然氧吧”,开办特色旅游;花两年时间进行污水防止,让米酒的味道更加香醇;凭借原生态山水和零添加水果,搞起休闲农家乐和品牌效益,提高村民收入...

好的地理环境惠及民生,助力经济腾飞。而恶劣的地理环境则限制经济发展甚至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威胁人类生存。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至今令人胆颤,长江白鲟的灭绝引人唏嘘,南极臭氧层的空洞招人扼腕;我国的桂林山美水美引无数游客竞折腰,自带滤镜的美国七彩神仙湖让人叹为观止,法国科西嘉岛的最美夕阳闻名天下。美好与珍惜共生,灭亡与厌弃同源。

地理环境可以帮助人类,亦可以毁灭人类。他是人类最忠实的应和者,也是最诚实的阅卷人。

标签: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论文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客服微信:jie5527c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